close
醫療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,醫院競爭白熱化,醫療過程本來就充滿許多不確定性風險,未必能達到病人預期的醫療結果,所以,要降低醫療糾紛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,就是醫師要多體諒病人,要聽聽病人怎麼講,以病人的角度看事情,以此縮小病人與醫師間的認知差距,雙方建立信賴關係,醫病關係才能改善。

台灣對醫師專業的培訓扎實,社會大眾也把醫師認定在資質優秀的人,認為醫師有能力做最正確的診療,把病人治好。但是,大家卻忽略了一點,醫師是人不是神,醫療過程中又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存在,結果未必都能盡如人意。

醫病間之所以會對治療結果出現認知上的差距,最大癥結就在醫病間溝通狀況不良,之所以會有溝通問題發生,絕不是語言隔閡,更不是病人不願聽,而是出在醫師沒有細心解釋,講得不清不楚,沒有以病人聽得懂的話來對病人解釋病情。

講得白些,就是醫師用學醫的思維在跟病人做溝通,難免產生醫療認知的隔閡。另一問題出在國內的醫療體系,醫生看的病人實在太多,跟病人溝通時間不足,醫療品質降低。

要改善這些情況,醫院能做的,就是讓醫療資訊透明化,民眾自己也要不斷吸收醫藥知識,而醫師善盡醫療法所規定的告知與注意義務,用心「服務」病人,彼此尊重與信賴,才是化解醫療糾紛的正途



http://news.yam.com/tlt/healthy/200804/20080422060096.html  全文引用至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lla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